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演讲稿(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演讲稿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那些耗费体力、进行重复劳动的工匠们,与舞文弄墨的读书人相比较,地位是卑微的,尽管他们创造了无数令人惊叹的物质文明。在古代西方,工匠们的地位和中国大体相似。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之前的手工劳作,工匠一度被认为将会被时代淘汰,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理查德桑内特的专著《匠人》,为我们重新认识工匠的历史价值及其精神寓意提供了新视角: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尽管很多工作被机器人替代,但是工匠身上所拥有的精益求精、专心敬业的精神品格是代替不了的。
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匠人也称为工匠,一般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而这些人身上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精神,被称为工匠精神。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工匠是现代社会之前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工作和劳动,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的生产,工匠逐渐受到了冷落。然而,在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更注重产品的精度和品质,这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在由匠人、匠艺、匠艺活动三部分组成的《匠人》中,曾任纽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的理查德桑内特跨越了历史时空,用冷峻理性的笔触,梳理了西方历史上匠人的社会地位、劳动生活状况以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从古罗马的制砖工人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金匠,从巴黎的印刷社到伦敦的工厂,都是他笔下探讨的对象。据他的考察,可以这么讲,科技越是发达,工匠精神越发重要。当今社会,并不是一味地鼓励人们去当从事手工劳动的工匠,因为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去复返。笔者要说的是:我们可以不做工匠,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工匠,但是工匠精神值得学*。在高新技术主导工业生产的今天,工匠精神显得尤为宝贵。
工匠精神在中国的缺位
坦白地讲,不少中国人对于工匠心存偏见,甚至有些看不起。而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如...
(想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