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市工商联副**在全市生态红线和土地开发研讨会交流发言(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生态土地开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基础和先导地位。这些年来,我市在生态国土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在某些领域面临严峻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同时确保'故土难移“的本土企业,安心深耕发展,不突破生态红线和土地开发强度限制,提出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意见建议。
一、要客观、辩证审视'低效项目“
(一)研判'低效项目“的现实性。我市存量工业用地的低效利用问题较为突出。根据近年统计,近69%工业用地的亩均税收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7%工业用地的亩均税收低于5万元,21%工业用地的亩均税收低于1万元。这些数字充分表明未来全市低效用地挖潜空间巨大。
(二)正视'低效项目“的相对性。大量'低效项目“并不低效,他们或为在细分领域深耕多年、市场渠道稳定、员工就近消化就业的本土企业,或为**良好的发展环境所吸引的外来意向性投资企业,甚至还有本土上市公司的募投项目。
(三)理解'低效项目“的转换性。一些'低效项目“只是阶段性的评价意见,往往更具韧性,不能按流行、时尚的眼光进行看待。本土的'低效项目“还意味着转型升级的基础依托和预留空间,如果创造'经济+科技“对接机会,帮助本土创客主体特别是'创二代“,有效对接和承接大院大所创新资源外溢和科技成果转移,所兴办的科技型企业都是**下一步经济发展的可靠引擎和有效动力。
(四)权衡'低效项目“的成长性。本土项目如果跟进'产业数字化“,积极转型升级,完全可以进化增效,从今天的'草根“成长为明天的'参天大树“。
二、要在再创第二个'万亿“GDP大视野下谋划对策思路
再创第二个'万亿“GDP,离不开三个关键:一是政府主导;
二是载体保障,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是根本路径,如果现有厂房的容积率提高一倍,现有工业产值翻了一番,等于说实现了第二个'万亿“;
三是市场主体,即既要有'万...
(想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