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度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推进会上发言【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县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优势,探索创新'企业+工坊+群众“非遗活化利用模式,带动群众技艺创新、振兴产业、增收致富,推动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胜势。目前,全县非遗产业年产值4亿元,带动就业1.6万余人,人均年增收2.5万余元。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政府推动,让非遗技艺'活起来“。一是完善非遗保护体系。成立全县非遗协会组织,定期开展非遗项目挖掘保护、宣传引导工作,全面掌握县内非遗资源种类、数量、保护现状,加大申报认定力度,已建成国家和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公布非遗代表性项目177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8项、市级44项。二是强化非遗技能培训。探索打造'馆校企共建“人才培育模式,依托县文化馆、中小学校、规模型非遗企业等平台,建设8处非遗传*基地,充分发挥县内文化领域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带动作用,针对短穗花鼓、吕剧、面塑等34个非遗项目,常态化开展展演及技能培训,推动馆校企发展同非遗传承互促互成,已培育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6人、非遗爱好者超3万人。三是建强非遗传承阵地。坚持把镇街作为非遗传承保护的主战场,创新打造'1+1+N“非遗传承矩阵,建设中华齐笔利用与保护传承中心、搭建1个多业态非遗展馆、N个非遗展示体验基地,采用实物展示、场景复原、技艺展览等方式,为群众提供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场景,零距离感受非遗独特魅力。比如,**街道桥头王村组建的'非遗曲艺小剧场“,定期组织锣鼓、秧歌、舞狮、戏曲等10余种本土特色展演活动,吸引游客近10万人,成为城市争相打卡的非遗新地标。
二、突出示范带动,让非遗产业'旺起来“。一是打造非遗工坊。整合全县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统手工艺,创新作坊式、师徒式'产教融合“传承模式,在充分吸纳带动就业的同时,推动'打工者“向非遗学徒、非遗传承人转变,打造集研发、研培、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非遗工坊。目前,全县拥有省级非遗工坊1家、市级5家、县级15家。其中,大码头苇编市级非遗工坊年产苇编制品120万件,出口欧美、迪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额达6800余万元,带动600多人致富。二是培育非遗企业。县里制定奖补政策,重点支持具有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市场发展潜力、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技艺类项目,将生产性保护与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化'指尖技艺“为'指尖经济“。目前,全县建成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发展齐笔、香油、毛氏正骨等规模性企业34家,服务辐射8个镇街20个村。三是擦亮非遗品牌。依托西关古街特色文化街区和乘南、'莓“好颜徐等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设立非遗展示体验、文创艺术专区等文...
(想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推荐访问: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推进会上发言 会上 文化遗产 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