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教育理论论文相关论文锦集,供大家参考。
重建大学课堂敬畏感
一、重建教育敬畏感课堂的视角
教育敬畏感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教育外部对于教育的认同二是教育内部的神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教育敬畏感而言,教育内部是教育敬畏感的源泉,是外部对教育产生敬畏和认同的基础前提与关键。自从教育产生后,古今中外,莫不对之敬畏西方一般将穿长袍(主要是牧师、律师、医生和教师)视为职业尊重与敬畏;中国则有天地君亲师之教育敬畏的传统。如果说,学校教育敬畏感有所式微与缺失的话,一定源于学校教育内部对于教育敬畏感的式微与缺失。
课堂是学校的最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中最核心与关键的要素。课堂是学生时间花费最长久的场所,是学生学*与成长的关键场所,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围绕课堂展开。学校作为社会的镜像,都可以反映在课堂中。教育敬畏感的削弱和缺失,源于教育内部敬畏的削弱和缺失,始于课堂敬畏感的削弱和缺失。因此,要重建教育敬畏感,则首先要重建课堂敬畏感。重建课堂敬畏感是重建教育敬畏感的关键和主要途径。
二、大学课堂敬畏感式微与缺失的原因
大学课堂敬畏感的式微与缺失,既有教育外部(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的原因。大学课堂敬畏感的式微与缺失是教育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内因是前提、基础和关键。
从宏观来看,现代大学,已不再是蜗居于象牙塔,而是从社会的边缘位置过渡到社会的核心位置。现代大学已融教学、科研与服务于一体,成为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加速器。但同时,现代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其中,诸如官本位倾向、市侩作用、学术不良作风、犬儒现象等一些不良和庸俗化的社会现象也已在大学显现,且有蔓延和增长的趋势。这些现象有悖大学宗旨、违反教育规律,将严重危及教育敬畏感,并...
(想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