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使用学具,供大家参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具的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过去教师在讲课中比较注意直观的演示,而不太重视学具的操作。然而直观演示与学具操作是有所区别的,直观演示的操作者是教师,学生只是观察者,是被动地接受学*。学具的操作者是学生,可以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主动地接受学*,教师只是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运用好学具,要掌握学具使用的技巧和学具使用的时机,熟悉注意事项,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有效地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一、学具使用的技巧 1.在复*准备中运用学具 复*准备的目的是要通过对知识的回忆、加工,形成学*新知识所必备的知识基础。在复*准备中运用学具,可以使学生亲自获得感性的具体材料,为学生学*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作好必要的准备。 (1)铺垫性操作。所谓铺垫性操作,是指为了学生学*新知识而进行的操作。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小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因此,许多知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新知识时往往需要用与之有关的旧知识作为知识基础。在复*准备中,通过操作学具,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以及操作技能,为学*新知铺平道路。 (2)引入性操作。所谓引入性操作,是指学生在动手中发现新问题,从而引出新知的操作。它既是一种操作学具的方法,也是一种引入新知的方法。古语说思源于疑,也就是说有了疑问,才会引发思考。引入性操作正是可以引导学生找到思之源,并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想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