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写作方式:读后感起承转合(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我喜欢用起承转合来说读后感的结构,这样方便教学。起指概述所读有感的材料,承指分析材料并展开论证,转指联系现实并深化主题,不局限一事一议,合指照应材料,收束全文。
概述所读的材料,要精炼,如果以700字的文章为例,那概述部分最好控制在100150字。这个概述很见叙述的功底,没有一定量的练*,很难把握好。其次,概述要突出与共鸣点有关的内容。比如我们昨天说到玄武门之变,这个历史事件可以写一本书,那概述突出什么呢?要看观点是什么。观点可以说明李世民的果断,也可以说明诸侯之门仁义存焉,当然还可以有其他观点。我们以这两个观点为例来示范概述。
第一,说李世民果断。示例:当太子集团的齐王李元吉打算以出征的名义,征用秦王府旧将并借机剪除秦王羽翼时,李世民当机立断伏兵玄武门,发动政变。当太子与齐王上朝经过西内苑,发觉情况有异打算拨马回宫时。李世民又果断跨马奔出伏击圈,叫住太子与齐王,并亲手张弓搭箭射杀太子,随即,尉迟敬德射杀齐王(129字)。
第二,说诸侯之门仁义存焉。示例:武德九年,太子集团与秦王集团的斗争已经白刃化,李世民在参加太子宴会,喝下毒酒大难不死之后,于当年六月四日凌晨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亲手射杀太子哥哥李建成,其爱将尉迟敬德射杀秦王弟弟李元吉。之后,高祖李渊禅位。这样,秦王终于踩着哥哥弟弟的鲜血登上了皇位(128字)。
这两个概述都说玄武门之变,但前者突出秦王果断,后者突出兄弟相争的残酷,尽管表述同一历史事件,还是稍有差异。这个差异是由文章的观点决定的。
其次是承,就是要从材料中得出观点并分析论证。我们以第二个观点为例来说。一句秦王终于踩着哥哥弟弟的鲜血登上了皇位其实已经引出观点了,马上可以接:这就是我们读历史常说的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观点出来后可以简要分析过渡。例如:太子李建成觉得秦王军功卓著,对自己继位有威胁,以宴饮为名想毒杀秦王,固然不念手足之情。然后李世民张弓搭箭之际,心中也没有建成这个大...
(想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