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实施财政支农项目工作调查报告(完整),供大家参考。
一、一穷二乱三弱的历史现状
前的村,可用穷、乱、弱三个字来概括。
(一)村集体、村民穷。村地处旗北部比较偏僻的丘陵山区,这个村交通不便,地下资源匮乏,村里的集体、个人更是没有任何企业和产业。末,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660元,80%的村民住的是土坯房,农机具和农用运输工具更是没有几台。村债务高达20多万元,一年仅利息一项就要支付5万元左右,是旗这个贫困旗比较典型的贫困村。
(二)秩序乱。由于贫困,全村生产生活无序,乡村干部组织开会难,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干部之间关系紧张,干部和村民之间的关系也很紧张。村民纠纷不断,上访、告状现象时有发生,农闲时候赌博成为*惯,进而导致家庭矛盾上升,社会治安秩序较为乱,村民精神面貌涣散。
(三)农牧业基础薄弱。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是旗乃至村的自然气候特点。实施千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前,全村只有2眼机电井,660亩水浇地,人均只有3分水浇地,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农业,丰年温饱,灾年几乎颗粒不收,这个村的老百姓只能在温饱线上徘徊。由于村民文化知识少,思想意识落后,缺乏科学种养技术,搞项目只能靠行政命令,加之技术服务跟不上,市场流通渠道不畅,信息闭塞,种烤烟、红干椒卖不出去不挣钱,养鸡赔本,当时村民编出了带有讽刺意味的顺口流:烤烟剩小庙(烤烟房),辣椒拉拉一道(不值钱遍地都是),养鸡剩个罩(鸡笼子),种甜菜攒把票(企业为农民打白条)。
村并不是山青水秀,百姓富庶安康。严酷的社会现实摆在旗乡两级干部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面前,要发展经济,要帮助农民发家致富,必须走出一条适合村特点的新路子。必须从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抓起,必须以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为着力点和落脚点。
二、依托财政支农项目整合资金扶贫扶志造血
村被自治区列为首批千村扶贫开发工程项目村和农业综合开发饲料粮基地建设项目村。三年共...
(想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