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
报告主要观点:
1. 在对网民权益认知情况的调查中,网民对隐私权的认可度最高。其次是选择权、知情权和安宁权。
2. 在有关安宁权的调查中,恶意软件是网民最反感的骚扰来源,其次是骚扰电话和网络弹窗。相比前三者,网民对垃圾短信和垃圾邮件的反感程度较低。
3. 七成左右的网民认为诱导用户点击、无法关闭广告信息、手机、电脑中的软件不知道怎么来的、预装软件无法卸载是侵犯网民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主要问题。
4. 网络诈骗侵犯了网民获取真实信息的权利,本次调查中罗列了五类诈骗现象,其中最严重的是冒充银行、互联网公司、电视台等进行中奖诈骗的网站,占比达 76.3%;其次是冒充 10086、95533 等伪基站短信,占比为 55.3%;收到冒充公安机关、卫生局、社保局等公众机构进行电话诈骗的也超过半数,占 50.8%。
5. 近一年网民因为垃圾信息、诈骗信息和个人信息泄露等现象,导致遭受的经济损失人均124 元,总体损失约 805 亿元(我国网民数量 6.49 亿 x 网民平均经济损失 124 元=804.76亿元)。
6. 高达 7%的网民(估算约 4500 万)近一年由于各类权益侵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 1000 元以上。
7. 网民最关心的个人信息依次是:网络账号和密码(85.8%)、身份证号(79.0%)、银行卡号(70.8%)和手机号(61.6%)。而对网购记录、通话记录、网站注册记录、网站浏览痕迹、软件使用痕迹这类网上活动记录的关注度较低,占比仅为 33.8%、33.4%、26.7%、24.8%和 13.6%。此类信息的隐蔽性较强,往往不被认识到其重要性,对它的认知和保护还需要加强。
8. 网上活动记录作为网民重要的个人信息,调查结果显示其泄露情况非常严重,应引起重视。七成左右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和个人网上活动信息均遭到泄露。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姓名、学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被泄露;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通话记录、网购记录、网站浏览痕迹、ip 地址、软件使用痕迹及地理位置等)被泄露。近半...
(想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