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二十一文明网>专题范文 > 调查报告 > 暑假关于临潼区境内古渠道调查报告

暑假关于临潼区境内古渠道调查报告

时间:2023-10-11 13:18:02 调查报告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暑假关于临潼区境内古渠道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

暑假关于临潼区境内古渠道调查报告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而农业又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这一点在古代农耕社会体现的尤为明显。临潼地处自古有'天府“之称的关中平原。为周秦汉唐的京邑重地,这片神奇的土地是怎样孕育出如此繁盛灿烂的的文化的,又如何养活了京邑的百万之众的。这引起了我对家乡古代农业水利的好奇心,故在2020年暑期对临潼境内的水利工程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就将调查结果按时间先后做以简单叙述。

秦郑国渠:此渠由韩国人郑国主持修筑,郑国渠全长300余里,延荆原由三原境东入临潼,绕段原而北至太上皇陵东横绝石川河,并纳其水东出临潼。经富平至蒲城南东入洛水。从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率并诸侯。“但由于年代久远,郑国渠早已不见了踪影。我们也只能从文献及渭北民间传说中得到关于他的只言片语。

汉白渠:汉武帝文鼎元年左内史儿宽,依靠人民力量,在郑国渠上流南岸开凿了六条辅渠名六辅渠。前95年赵白公又在郑国渠上穿渠,引泾河之水西起泾阳谷口尾入栎阳(今武屯镇)全长200余里,灌田4500余顷。白渠在临潼境内主要灌溉了渭北的大片土地,白渠分为三支,为北(上)白渠,中白渠,南(下)白渠,上中白渠的灌溉基本上使雨金,栎阳,徐扬,新市,交口,武屯,北屯的土地都得到了灌溉。白渠自汉至清使用了1800多年今天的引泾工程大体还是延白渠故道挖凿。

汉漕渠:漕渠不仅是汉代关中第一大运河,又是一条大的农业灌溉渠。始建于汉武帝元光六年,汉武帝采纳了郑的建议,令齐人水工徐伯,率数万人传漕渠,三年渠成,漕运大为方便,而漕渠旁之农田又得到了灌溉。漕渠全长300余里,漕渠西入临潼,经斜口,县城南东北向沿原下经新丰南,零口北穿零河至渭南,但漕渠废弃已久,无从寻找。

明清小渠:在渭河北有洪沙渠,中南渠,折波渠,昌连渠,高望渠,偶南渠,清渠,石川河渠,共计八渠。现已全部废弃。当地老者有人能隐约记得并说出其流经的区域。在我们渭河南岸也有七条渠道分别为,韩峪河渠,经朱家,油王,灌溉三百亩。水准河渠,经安赵,...

全文已隐藏

(想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版权所有:二十一文明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二十一文明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二十一文明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