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于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
从 1986 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到 2000 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我市教学点伴随着义务教育普及进程经历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从 2002 年开始,我市启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布局调整力度逐年加大,全市农村教学点、小学、初中持续大幅减少。到 2008 年底,我市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已基本完成,全市中小学校由原来的 3224 所调整到目前的 886 所。其中初中 142 所,小学 740 所,特殊教育中心校 4 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现有农村寄宿制学校 317 所(其中农村小学 210 所,农村初中 107 所)。农村小学 197 个,教学点 13 个。
尽管影响布局调整的因素很多,我市各县、市、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几个主要动因是共同的。
首先是农村学生减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我市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再与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因素相叠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数量明显减少。在广大农村地区,多子多福、生儿养老的生育观念正在悄然改变,避免子女缠身、追求生活品质的行为日渐普遍。与此同时,我市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化率逐年提高,进城务工农民越来越多。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农村人口逐步减少。伴随人口出生率下降和人口流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数量明显减少,招生数、在校生数不断
下降。在一些地方,村里人锐减,往往只有老年人在家守着,甚至出现'空心村“现象。学龄儿童迅速减少,学校和教学点规模迅速缩小,有的只好开展复式小学。
其次是期盼优质教育。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自身观念的变化,农民群众在子女'有学上“之后,对'上好学“的愿望日益强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努力满足这种诉求。2000 年,我市虽然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但是偏远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还没有达到国家标准,有的地区义务教育普及基础还比较薄弱,急需加以巩固和提高。在此背景下,通过适度集中的办学方式,满足群众需求,提高教育质量是现实的选择。2001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同时提醒'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
(想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